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郑州民办小升初评价 为啥叫评价而不叫考试
2016-07-05 11:29:00
河南商报

  今年郑州市区民办初中采取“联合评价、成果共享、自主录取”的办法,在评价材料的选择和评价工具设计上,由原来学校自行组织,完善为民办初中学校联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

  新变化带来的是各种猜测,导致郑州市中招办多次辟谣。考学君专访第三方专业机构相关负责人,为大家解开疑问。

  【解释1】 

  为啥叫评价而不叫考试 

  叫评价而不叫考试,并不是一种文字游戏,而是想向社会传递一种信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判,正在从“知识考试”逐渐转为“能力考查”。

  在“知识考试”中,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反复操练是得分关键;但在能力考查中,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发现不同场景下知识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在评价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新鲜的题型。比如,在阅读了孟母三迁相关的材料之后,让学生畅想如果孟母穿越到了今天,她会在哪里建学校。

  如果学生平时学习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各种“经典题型”,那么他们乍一看这些题目可能会有些慌张:“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

  但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看似很“生活化”的题目,完全可以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而这种解答过程,还能给学生带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接地气”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一块用来考取好学校的敲门砖。

  【解释2】 

  为啥题型都与众不同 

  传统的“知识考试”命题模式容易把学生带入一种误区:

  比如,老师往往会告诉学生:“数学应用题中,题干给出的每一个条件都必然是有用的。如果解题的过程中发现少用了一个条件,那肯定是解题出了问题。”

  这种经验,对于学生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题干”,许多条件也不是现成的,要自己去寻找;甚至许多既有的条件是干扰项、是错误的,要予以排除。

  所以,“每一个条件都是有用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应试作用,却没有实用价值。

  【解释3】 

  为啥命题都很生活化 

  传统的“知识考试”命题模式很有可能造成两种危害:一是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懒惰,认为给自己布置任务的人会把所有的条件都给自己,从而丧失了创造条件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学生不会辨别信息,认为所有给自己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这样很容易淹没在海量的虚假、不实信息中,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此次评价的问题设计,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现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注重对能力、思维品质的考查,恰恰是如今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也是学生个人水平的更真实体现。

  希望这样的评价导向,能够让广大家长理解:应试刷题的作用有限,让孩子懂得生活、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现实中找到知识的用武之地才是更重要的能力。

  【解释4】 

  评价工具如何避免“神题” 

  评价工具的设计既要兼顾六年级学生大致的学业与能力水平,也要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

  另外,不提倡通过偏题、怪题来为难学生。所以,在确定最终使用的评价内容之前,第三方专业机构曾在全国不同地区采集样本,进行评价工具的试用与修订,反复确认教材差异与评价区分度,以保障此次评价的内容不受教材版本的影响。

  此外,设计内容与以后的新高考改革相接轨,以保证让每一个郑州市的六年级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并帮助民办初中找到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生源。

  【解释5】 

  为啥评价中有语数外分科 

  这次评价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专门设置了一个“综合科目”。

  首先,国家课程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在学生成长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评价内容如果窄化了课程学习的领域,必将导致错误的教学方向。

  其次,整个评价活动应该都是“综合”的,而不是语文归语文,数学归数学这样分置的科目——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知识的应用往往是综合的,而不是独立地使用某一门学科。

  经过反复论证,考虑到学生们平时毕竟是比较熟悉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科学习,一下子改变的话容易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所以我们也并没有把步子迈得过大,而是在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之外再设置了一个“综合素养”。

  【第三方声音】 

  “综合素养”没具体分值 

  怎么答能反映学习经历 

  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对于学生在“综合素养”中能够回答到怎样的水平,我们也处在实验阶段;所以今年的“综合素养”只是采取等第制的方式计入评价结果,并没有计算具体的分值。

  在此次“综合素养”的评价内容中,专家团队围绕着“学校新开了一个健身房”这一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任务。

  比如,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找出健身房里减肥最有效的器材?有的学生会选择“广告里有明星代言的器材”是最有用的,能折射出他们科学素养的匮乏。

  评价中还让学生创作一幅海报,吸引同学们来学校健身房参加活动。也许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创作过海报,但是这个任务并非评判学生的绘画能力,更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清楚一个活动的要素,如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如果学生平时有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相信在脑海里一定不缺海报的素材与灵感。如果能活跃地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出黑板报、写传单等宣传的经验应该也不会太少。

  之所以有的学生喜欢这样联系生活的挑战性任务,有的学生看到了会发怵,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

  我们也想通过这次评价传递这样一种声音:这种学习经历,是学生们成长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剥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271875649 2017-06-17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