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郑州十一中校长郭勤学:未来 素养 新模式
2017-04-07 09:48:00
中国教育在线

  

  郭勤学校长主会场报告《未来•素养•新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学校育人模式创新与尝试》

  在刚刚结束的“教育•中国”第八届全国校长暨教育专家峰会上,有这样一位校长,他具有时代的眼光,思考深刻、见解独到,理性而富有智慧。他的报告《未来·素养·新模式》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育同仁的高度认可,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那么,就随小编一起,探访此次峰会课改论坛的东道主、中原名校——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听一听郭勤学校长的办学思路和教育实践。

  关于“未来”

  教育是一项对接未来的事业,教育创新是每一个教育人不懈追求的目标。2016年的郑州教育工作会上,郑州市教育局李陶然局长提出了“做有未来的教育”,倡导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更要回应社会发展关切;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未来;不仅要用积极地教育未来观影响、感染教育者和广大公众,更要积极探索、有所作为。

  那么,教育怎样才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既注重传承又改革创新,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既适合学生发展又满足社会需要呢?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有未来呢?这个问题让郭勤学校长陷入了思考。

  郭校长认为,作为教育者需要对教育创新和未来教育的挑战未雨绸缪,寻找更加适合学生的“有未来的教育”。我想,所谓“更加适合学生的、有未来的教育”应该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关注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教育。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所追求的未来学校应该是寻求不同个性交融,寻求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世界的学校。而且这所学校的育人模式则应该站在“未来”的制高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跨越边界”的学习时空为依托,整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未来办教育,为社会的未来打基础。

  关于“素养”

  打造适合“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的的育人模式,则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郭校长认为,“未来教育”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人模式将会把培养目标转向为“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中时间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这些维度和层次中最重要的部分上,郑州十一中重点关注了四个方面:教学理念的前瞻性、教育视野的开阔性、教育质量的品质化、高考改革的现实性。

  这次河南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主要变化在考试和录取两个环节:考试的改革在于“3+3”高考模式、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两考,录取的改革在于“两依据、一参考”,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郭校长认为,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强化“综合性”的同时,突出了另外两个字——“选择”。高校要多元选拔人才,学生要根据个人未来发展选择科目,学校要选择育人模式。一句话,我们都要“学会选择,善于选择。”

  核心素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而全面,而高考改革将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针对新高考改革我们的选择只能是改进课堂教学,落实减负增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同时也实现学校高考成绩的新突破。

  展望未来,关注社会发展;培养(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真;立足高考,提升教学质量;勇于探索,做有未来教育。围绕这一思路,郭校长带领全体十一中人进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尝试。

  优秀学子层出不穷

   关于“新模式”

  为了适应教育未来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郑州十一中把新的育人模式定位为:站在“未来”的制高点,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开展创客教育,丰富德育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多层次、多渠道满足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一、重塑一种“理念”——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导向

  作为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优质高中,学校始终秉承“求有知健体,达喻事明理”的校训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短短十字,凝练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也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涵盖了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和学校终极培养目标。校训中,“求有知健体,达喻事明理”即要求十一中学生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同时,十一中学生更要通晓世事,明辨是非,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新时期,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丰厚校训内涵,让校训成为了办学的“灵魂”。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二、增添一抹“亮色”——满足学生获得感的“闪亮课堂”

  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郑州十一中一直在探索。从“新授课五步教学法”、“二八循环式课堂模式”、“发展课堂”到今天的“闪亮课堂”,可以说,课堂改革,十一中永远在路上!

  今天学校倡导的“闪亮课堂”是对众多常规课堂的一种提炼升华,要求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至少有一个“闪亮点”——或在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中,或在抛出的一个问题中,或在小组活动组织中,或在数字点阵技术的应用中。总之,一节课不求亮点多多,有一处闪亮即可。“闪亮课堂”的推行步骤是由点到面,辐射开来。学校把一个年级的学科教学分为文科组、理科组和外语组三个“共同体”,每周这三个共同体分别由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与个人风格组织组内说课和同伴磨课,并在组内推广、共享,打造与众不同的“闪亮”课堂。

  “闪亮课堂”活动的宗旨是让“教者有魅力,学者有乐趣,课堂有生机,质量有提升。”“闪亮课堂”引导老师关注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艺术,提供了教研切磋的平台,让课堂教研落到了实处。而这些经过反复打磨的具备“闪亮”之处的课堂,则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加课堂互动,做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相长。“闪亮课堂”闪在“教学设计”,闪在“思维训练”,闪在“素养培育”;亮在“课堂效果”,亮在“教育品质”,亮在“未来人生”。

  三、开设一间“超市”——助推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加大校本课程建设,现已开发出校本课程36门,涉及国学、艺术、政治、历史、军事、伦理、礼仪、体育等十几个领域,形成了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超市”。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探究实践能力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全方位打造国学教育。不仅开设了以国学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的国学大讲堂,还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国学知识竞赛、诗词大会、成语英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软文化”建设外,学校建有高规格的国学教室、茶艺室等体验场所,并加强书法社、文学社、诵读社、礼仪社、鹿鸣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学生社团建设。

  由爱好诵读、演讲而加入鹿鸣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的同学们也逐步走上专业播音主持的道路。鹿鸣社和校电视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播音、主持界的种子,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凤凰卫视采访总监张凌云就是该社团成员。如今鹿鸣社和校园电视台等社团已经有了新的面貌,新的气象,不变的是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卓越的专业能力。鹿鸣社成员的配乐诗朗诵《大漠敦煌》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华诵”经典诵读全国总决赛,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总决赛一等奖的高中生队伍。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社团成员通过自身的努力被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录取。2014届毕业生王启元,作为艺术(声乐)特长生,以河南省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专业的社团课程为其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郑州十一中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和出色的成绩,1954年学校就成立了篮球队、乒乓球队、航模队等训练队。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以普及为中心,以普及促提高”的体育教育理念。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在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长。目前,学校定向越野运动、篮球、乒乓球和校园足球项目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项目学校,在国家、省市级各项赛事中多次获奖。学校被授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首批河南省科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规范的体育选项教学、丰富的体育社团内容,实现了学校体育工作“以普及促提高”的目标。

  配乐诗朗诵《大漠敦煌》荣获全国总决赛集体组比赛一等奖

  四、撑起一方“空间”——“三位一体”的创客教育空间

  创客教育是新课改的核心价值取向,是郑州市倡导“做有未来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力支撑。

  为此,学校成立了星火创客空间,着力构建“三级五线”特色创客教育体系(即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级;开设创新课程、成立创客工作室、开展网络教学、联合知名高校、促进成果转化五条主线)。

  首先,构建创客环境,加强基地建设。学校建有“星火创客空间”、智能机电系统科技创新实验室及经过整合和完善的信息技术奥赛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环境创新实验室等,设施先进、设备齐全,为学生实现奇思妙想提供平台。目前开设的创客项目有机器人、电子技术工程、3D设计与打印、木工设计与制作、无人机、航空航海模型、电脑制作等。学校正在筹建的足球机器人实验室、物联网生物园地、星空探索实验室、智能飞行器实验室,将进一步拓展创客活动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兴趣选择。

  第二,构建了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渗透课程“三位一体”的创客教育课程模式。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校本课程采用“大课+小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大课包括科技创新课、科普宣传课和专业支撑课,小课分不同团队开展科技拓展课程;渗透课程包含融合、开发、展示交流三个方面,全方位、跨学科,促进创客教育与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的融合。

  第三,开展创客教育活动,培育创客文化。加强与高校交流,在机器人设计研发领域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训练课程,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积极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筹建智能生物创新园地,引入最新的无土栽培技术;加强创客社团建设,组建导师团,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积极搭建展示舞台,定期举办创意制作类的比赛或展出,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带来的价值感、成就感。

  2017年,学校对创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重点在加强不同团队科技拓展课程的开发,如多媒体技术团队的“平面设计、微视频、网页制作、动画”课程;机器人团队的“WER机器人、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篮球”课程;航空模型团队的“飞机制作、遥控直升飞机、手掷飞机、线操纵”课程;神创社的“电子技术基础 arduino”课程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搭建一座“平台”——展示学生个性特长的社团活动

  目前,学校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兴趣爱好类、综合类社团40余个.其中墨舞丹青书画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国学社团,国旗仪仗队、心灵氧吧被评为郑州市中学生五星社团,鹿鸣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模拟联合国社被评为郑州市中学生四星社团。近年来,通过社团辅导,先后有30位同学获国家级、省级奖励,9名同学被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类顶尖高校录取。种类繁多的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德育贯穿到学生的实践之中,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六、打造一项“活动”——弘扬“最美”文化的特色活动

  “我心中最美教师”和“我心中最美学生”评选活动作为郑州十一中的特色活动,隔年举办,每次活动选出十名“最美教师”或“最美学生”。该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学生家长、海内外往届校友和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用真情去发现“美”、分享“美”、弘扬“美”,引导社会各界从一味关注教育、紧盯老师到理解教育、欣赏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广大海内外校友积极参与,更是充分展示出十一中学子时刻关注母校、热爱母校、以能为母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郭校长认为,这样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应该是“有未来的教育”了吧!因为它教会了学生懂得感恩、关爱他人、人格健全、心系社会,相信这些品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应该能够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

  七、营造一种“氛围”——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学校努力打造“现代、多元、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新校区在建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人文和生态两方面的因素。校园中绿树环抱、路桥相连、楼亭隽秀、风景如画……徜徉校园中,就像置身书画里。但是,如何增进学生对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和学校精神的认同,增强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却不是靠几栋大楼,满园的绿化能达到的。

  为此,学校组织了全体师生为校内建筑物、道路命名的活动,博观楼、行健馆、有知路、喻事路、玉辉楼、思源餐厅、桃林广场、桐苑广场等一系列命名后的楼宇、道路、广场等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学校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大力开展命名活动,也不单单是为了给校园的道路楼宇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而是以此为切入点,让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对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深入思考,融入自己的感情。

  以“桃林广场”这个名字为例,郭校长谈到,将学校南面的主广场命名为“桃林广场”,这就要追溯建校历史。郑州十一中是一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2002年,郑州十一中被市政府确定为首批扩大办学规模的优质高中。2005年,这所占地252亩、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校区投入使用。今天十一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建校初期原址为当地西杨村的果园地,栽种着大一片的桃林,在这个喧嚣的都市,能有一方宁静而美丽的天地供学生读书,正所谓“名师身畔宜聆教,桃林学府好读书”,也彰显了郑州十一中“桃李满天下”的教育追求。

  郑州十一中校训“求有知健体 达喻事明理”

  八、印制一张“名片”——“做有未来教育”的郑州名片

  新模式下,高考成绩已不是衡量办学成绩的唯一标准,学校教学、学生培优的关注点逐渐由高考成绩转向学生特长培养和个性培养,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2016年刘傲寒同学从众多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当年从河南省录取的11名学生之一;范凯宇、徐戈阳等同学获得新概念英语作文全国一等奖分别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厦门大学。

  学校办学特色日渐凸显,创客教育成果喜人。十一中人有着关注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传统,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首席机器人专家张建伟教授就出自我校。新时期,学校师生更是关注科学发展,如对引力波的发现、“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神州十一飞船升空等的极大关注,营造出良好的创客氛围。近年来,学校在创客教育方面也初露锋芒:2016届学生娄晨耀在全国信息学奥赛中荣获金牌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代表队获第11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全国第三届体育大会航空模型团体第一名、河南省第五届技术设计与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制作项目一等奖,在2016年河南省中小学科技体育竞赛和河南省青少年航海建筑模型锦标赛总决赛中在航模、海模、建筑模型等多个项目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立足未来的育人新模式,促进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与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特级教师7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2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5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市杰出教师1人,市“名教师”5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高学历(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者)教师已占全体教职工的76%。教师队伍层次之高、名师人数之多曾被省、市教育部门专家称之为“十一中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仅2016年下半年,学校就有7位青年教师在全国、全省教学大赛评比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

  郑州十一中建校六十多年来培养出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世界冠军、军政和企业界要人、影视明星……,他们从这里走出去,奋斗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我们的知名校友、中国首位升空女航天员刘洋,她坚守梦想,以扎实的学识和过硬的综合素养实现了她的“航天梦”。刘洋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激励着十一中学子奋发向上、追求卓越,逐梦青春。还有第35届世乒赛女单冠军葛新爱、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凤凰卫视采访总监张凌云等等。他们不是以耀眼的高考分数和名校光环成为佼佼者,而是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也凸显了学校一直以来注重因材施教,培育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理念。

  先进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优异的办学成绩,使郑州十一中无愧于社会的期望,业绩辉煌。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校本教研先进组织、首批河南省文明学校、郑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且也是郑州市唯一一所连续25年荣获普通高中教学先进单位的学校。

  智者着眼于未来,教育助力于时代。一个致力于创造明天的行动是有希望的行动,一项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前途无量的事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打造教育的美好未来!(中国教育在线 小e)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