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献爱心"讲回报""定底线" 学生捐款攀比数量防变味
2008-10-17 11:24:00

  响应郑州市首个慈善日的号召,教育系统于10月11日至15日之间开展捐款活动,然而一些家长反映,学校组织捐款因方式方法不当,让好事变了味。

  “孩子说捐20块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让我至少给20块钱。”一位家长说,“孩子捐的钱都是家长给的,这不是变相跟家长要钱吗?”

  另一位家长称自己收到了孩子班主任发的短信,说自愿捐款,但后面却附上了班里捐款在10元和15元以上学生的名单,自己只好给了孩子10块钱。后来孩子说自己被老师夸是“最有爱心的小学生”。

  “这不是在给孩子暗示,献爱心是要讲回报、有底线的吗?”家长们不满。

  “不管是上面提倡还是我们自发进行,几乎每学期全校师生都会进行几次捐款。”不少中小学校负责人纷纷表示。

  “为贫病者捐款是一次教育契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金水三中教导主任侯金山说,“但摊派、下指标这不仅是不允许的,也无法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郑州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有关人士认为,近年来一些学校确实出现了学生互相攀比捐款数量的现象,捐款这种善举没有问题,问题主要出在老师引导不当上。

  该人士认为,对遭遇不幸的人来说捐款是最佳帮助,但对中小学生来说,教育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学校发出倡议时要注意分寸,告诉学生捐多捐少与爱心多寡无关,并且不公布捐款数额,严防攀比。

  更多人认为,学生献爱心形式有很多,捐款只是其中一种,做一件手工艺品,写一封慰问信,送一本好书等,对贫病者来说都是一种支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