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加快河南省煤系气产业化 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2023-01-14 21:27:00
中国教育在线河南站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部分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今年河南省两会上,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带来了“加快河南省煤系气产业化”的提案。

  河南省是我国能源资源大省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煤系气(煤层气、页岩气、砂岩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基础,加快河南省煤系气资源产业化,成为新时期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

  当前,进一步加快河南省煤系气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杨小林说,首先,有利于提高河南省煤矿安全生产水平。2022年全国煤矿发生瓦斯事故5起,死亡7人。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煤矿瓦斯灾害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河南省矿井多为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目前主要采用井下瓦斯治理的方式,巷道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成本高,采掘接替困难。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亟需变革防治方式,按照“煤与瓦斯(煤层气)双能源共采、先采气后采煤”的思路,实现煤矿安全标本兼治。

  其次,有利于推动河南省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煤系气是热值高、污染小的新型洁净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改善传统能源结构,节约资源和节能降耗,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助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

  再者,有利于满足河南省市场对清洁能源迫切需求。河南省能源供给与资源禀赋存在逆向矛盾,迫切需要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勘查开发力度,将煤系气资源优势转化为供给优势,弥补巨大的清洁能源供需缺口。据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河南省天然气消费总量将增至310亿m3,缺口总量将达到298亿m3,对外依存度将达到96%。河南省目前的天然气开发规模远远难以满足中-长期天然气消费的需求,用气安全刚性需求仅仅依靠国家调剂乃至进口来弥补这一缺口并不现实。

  2020年以来,河南理工大学与中国神马平煤集团开展合作以来,累计产气量超过1600万m3,其中,单井最高日产气量达到4.1万m3,打破河南省地面钻井单日煤系气抽采纪录,突破了我国构造煤区域煤层气单井抽采历史记录,率先在河南省实现了商业化利用,有力推动了煤系气产业化在河南省取得突破。杨小林介绍说。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河南省煤炭安全生产、能源结构转型提出的新要求,把握建设河南省煤系气产业的战略机遇,杨小林建议,首先是尽快成立煤系气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解决煤系气产业发展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协商、密切配合,切实做好要素保障和基层协调工作,形成推动煤系气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方面,“可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煤系气产业化先进经验,逐步完善矿业权审批和监管、煤与煤系气协调开发、项目立项、项目用地、环境保护、安全监管、财政支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河南省煤系气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杨小林表示。

  在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方面,强力推进煤系气开发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充分发挥河南理工大学在煤系气的学科优势,研制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技术团队,形成一套与河南省地质条件相适应的完整的开发技术体系与装备,为河南省煤系气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围绕河南省煤系气产业发展目标,煤矿区煤系气抽采利用以煤炭企业为投资主体,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工作的意见》要求。煤炭企业足额提取10元/吨地面煤层气抽采利用费用,其中4元用于技术突破,6元用于产业发展,引导鼓励煤企与省内外优秀煤层气企业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迅速建成产能,率先实现规模开发利用;建议勘查区以省级财政地勘基金为主体,引导省内外优秀企业参与煤成(层)气勘探开发,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力度,尽快提交探明储量,实现规模开发利用。

  此外,还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河南省煤系气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时间节点和各方责任,由煤系气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全过程监督督促方案实施、资金投入、产能建设等,并对各责任主体进行严格督导考核。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河南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